|
师生三十年重逢记
师生三十年重逢记
一
五月中旬某天的临近中午,正与同事宝林在城西工业开发区走访企业,孔子读书阁,母亲打来电话告知,从青藏高原教育界退休后定居上海,已八旬高龄的陆老师夫妇来诸暨专程看望我年迈的母亲,树海读书阁,将于午间十二时左右高铁抵达诸暨站,让我去接站。闻听母亲之命接老师,我欣喜不已,随即直奔近在咫尺的高铁站,此时离列车进站尚有半小时有余。
我自八二年底调离青海后,天各一方,已有三十多年与陆老师夫妇未曾谋面过。我虽然不是陆老师直接带课的学生,但接受过老师1978年高考前夕的语文、历史辅导教授;古人云: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,对老师始终怀有想念之心,感激之情;时至今日我对写作和历史的偏爱,正是老师教授所至,获益匪浅,终身享用。
列车进站了,旅客熙熙攘攘走向出口处。我一边朝着出站而来的旅客观望,一边思衬着毕竟三十余年没有见过老师夫妇,不知能否从人群中认出老师夫妇。旅客们一一从我身边而过,突然我双眼一亮,相隔十余米之外自动出口检票处的耄耋老者,身影是那么的熟悉,虽然这时他正背对着我与后面的老人说着什么,我还是能够判断出一定是老师。我快步朝前走去,老师转过身了,一瞬间我认出了正是分别三十余年的陆老师。看到走向老师的我,老师可能也已认出了我,挥手向我致意。望着熟悉而慈祥的老师脸庞,尽管无情的岁月在老师脸上留下了深深痕迹,铭华读书阁,但老师依然是那么温文尔雅,华闻读书阁,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,我一时不知说什么,这时身旁的陆师母激动地说:“建青,三十多年了呀!”是啊,整整三十多年了,弹指挥间的三十多年,天翻地覆的三十多年。人生,是何其的漫长;人生,又是何其的短暂;岁月,是何其的缓慢;岁月,又是何其的快驰。从中年走向老年,从青年走向中年;二代人跨越二个世纪,再次双手紧握。
二
陆老师是父亲生前好友,也是我在1978年参加高考前的语文、历史课校外辅导老师。五十年代毕业于扬州师范大学,可能是家庭出身关系,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东部地区一个回族自治县——化隆回族自治县教育系统工作,从青年到中年,在极其艰苦恶劣环境的高原乡村多所学校任教,终其一生大部分岁月献给了青海高原,献给了老少边区,献给了贫困乡村,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,直至退休回原籍上海定居,安享晚年生活。
父亲与老师都是从江南水乡到青藏高原,较长时间同在青海省化隆县工作。可能是相同的家庭出身经历,树海读书阁,同病相怜;也可能是相同的吴侬软语,乡音可亲;更可能是相同的志趣爱好,心心相通。尽管职业不同,但建立起了一辈子深厚而牢固的友谊,金霏读书阁。
老师在“文革”中有较长一段时间被迫离开教师队伍,爱看读书阁,到只有数十人县属地方国营小酒厂从事财务工作。“文革”后归队重执教鞭(我参加高考时的1978年陆老师尚未回归教师队伍,也是在这个时候的不久才回教育界),出任县级民族师范学校领导和海东地区党校工作。陆师母原先在上海工作,精彩读书阁,夫妻两地分居,为了老师,师母无私地牺牲自己,放弃优越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大上海,调到老师身边的穷乡僻壤青海高原,树海读书阁。老师夫妇育有一子一女。我记忆中其女儿大部分时间寄养在老家上海,没有见过面,所以也没有印象,老师后来告诉我,孔子读书阁,女儿在沪某大学附属医院工作,担任医院中层领导;其儿子比我小几岁,尚有少许印象,但也非常模糊。父亲在世时告诉我,金霏读书阁,老师的儿子复旦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后留学美国,归国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从事教学工作,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。老师不但培养了大量学生,厚德载物,桃李氛芳,更是育哺了学有成就的一双儿女。我想这应该是老师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所在,树海读书阁。
三
尽地主之宜,晚辈之情,学生之心,陪同老师夫妇到菲达小餐厅午餐。与陆老师夫妇就餐中,老师讲述了我离开青海后大量往事。老师回归教师队伍后,我高中的同班同学中有几位是老师师范学校的学生,老师如何教他(她)背唐诗宋词,如何提高写作技巧,特别提到的金新萍同学,既是我高中同班,又是家住同院的同学。
我比较偏爱历史,就餐中老师为我释惑了一段历史往事。大概在二十几年前一本杂志看一篇胡风案件的回忆文章,作者记述了受胡风案件牵涉,遭受迫害,被流放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加合公社李家庄小学任教,受尽了磨难、苦难。文章的这个回忆片断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,作者流放地加合公社也曾经是我短暂工作过的地方。由于当初匆匆看,事隔又久远,未记住作者的名字,事后这本杂志又找不到。对文章作者,长期以来一直成为我魂牵梦萦的事情。
我对陆老师提起了这篇文章和作者,陆老师随即肯定地告诉我,作者是任敏,贾植芳的夫人。因同是沦落人,同是来自上海,同是教育系统,陆老师与她关系很熟。老师对我介绍了任敏的一些基本情况,我又上百度查阅资料,不查不了解,一查吓一跳。百度是这样介绍的:贾植芳(1915-2008)著名作家、翻译家、学者,“七月派”重要作家,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之一。1955年5月15日,贾植芳为胡风辩护,随即被宣布拘捕审查,关入上海公安局第三看守所单人监房,其家被抄,两日后其妻任敏被关押到上海南市监狱;同日,胡风夫妇被逮捕并抄家。6月初,贾植芳被开除中国作家协会会籍。同年9月,其妻任敏获释,1959年春被下放到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州半牧区当小学教师,12月又被关入当地公安局看守所,到1963年3月出狱,被遣送到青海回族自治州劳改农场农牧机械厂劳动。1966年3月30日,贾植芳被作为“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”以反革命罪被判刑十二年。1978年9月,贾植芳被宣布摘掉“反革命”帽子,回中文系资料室工作,并允许与亲友自由通信;12月,其妻任敏调回上海,1980年8月被青海化隆法院复查后判决“无罪”,同年12月,贾植芳被上海中级人民法院复查后判决“无罪”。
需要纠正百度里的一个错误之处,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,是县,不是回族自治州,是国家级贫困县;加合公社在化隆当地来说是农业区,多民族杂居区,有回、汉、藏、土族、撒拉族等民族;李家庄小学与县城巴燕镇约有十公里路程,李家庄小学所在村是汉族。
四
老师夫妇回上海已有数日,这几天老师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眼前晃来晃去,挥之不去。与老师的重逢,同时勾起了我高中时期的回忆。我们这一届前后的高中生是幸运儿,当时的师资力量雄厚,大部分老师五十年代毕业于名牌大学,象教授语文的梁贯中老师,也是我们班的副班主任,出生名门,北京师大毕业,其父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医学博士,因家庭出身大学毕业分配到青海,梁老师在我们同学中也深望极高,人人爱戴,正当可大有作为时,不幸罹怀绝症,在1979年末英年早逝;历史、政治、化学老师后来都是调往大学的教授,彭年老师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,陈仁福老师为青海大学教授。
我们上一代的父辈们,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建设者。在那火红的年代里,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,远离家乡,远离亲人,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,到最艰苦的地方去,到最落后的地方去,到最恶劣的环境中去。有许多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又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和冤曲,尽管后来都得以平反,身心健康已遭受催残,但仍无怨无悔。这一去,不是一年,不是二年,是一辈子,是终身。父辈中有许多人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,把自己彻底融入客乡;父辈中大多数人不但献了自己的青春,献了自己的终身,更献了自己的子孙,二、三代已成长起来,注定成为高原人。
父辈们都已进入晚年,垂垂老矣,即将走完或已走完人生路。对父辈们的一生经历和命运,使我突然起了宋•辛弃疾的一首诗,以此诗来纪念父辈们,也以背诵此诗来回报老师,作为与老师再次相逢的纪念,因为老师最高兴的事是教学生们背唐诗宋词。我想若老师知道了,也是非常开心的。
永遇乐•京口北固亭怀古
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。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2016年5月30日
相关的主题文章:
走向墓碑的沉重
路过一池心事
漫步雨中
师笔如灯芯
清凉的梦 |
|